科普健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  科普健教
    心理健康科普知识
    浏览次数:45 投稿:预防保健科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10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十大金标准


    具有适度安全感受;
    对自我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我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生活梦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具有一定的学习的能力;
    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我的个性;
    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01

    生物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病毒感染与躯体疾病、脑外伤及其他因素。

    02

    社会因素




    生活环境因素。不良的工作环境、过长劳动时间、工作不胜任、居住条件和经济收入差以及摄取烟、酒过量等不当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和损害身心健康。
    重大生活事件与突变因素。严重、突然的不幸事件如亲人离世、离婚、重大疾病等容易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文化教育因素。教育方式不同,文化程度和文化差异对个人心理状况均有较大影响。

    03

    心理因素




    情感因素。积极、愉快的情感对人的生活起着良好的作用,消极情感对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起着不良作用。
    个性特征。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和减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一项重要措施。
    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人们面对难以抉择的处境而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当冲突长期得不到缓解会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转移。遇到不如意的事,莫沉溺其中,可通过打球、爬山、旅行、慢跑等活动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2、倾诉。不要强制压抑负面情绪,找了解信任你且充满智慧和能量的朋友倾诉,释放内心的压力。
    3、平常心态看待一切。保持一颗平常心,遇事不大喜大悲,保持着积极的情绪与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4、接纳自己。无条件的自我接纳,适当的要求自己,不自我苛责,不自我攻击;发自内心的配得感,进入任何关系都不惶恐焦虑,淡定从容。自信有主见。


    掌握快乐的钥匙,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哪些?



    精神胜利法


    伤感时或遭到人身攻击、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不防用阿Q精神调适失衡的心理,达到豁达、坦然的心理状态。

    难得糊涂法


    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糊涂”一下,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困惑。

    随遇而安法


    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用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幽默人生法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宣泄积郁法


    悲伤忧郁时不妨与朋友倾诉;也可进行你所喜爱的运动;或在空旷原野上大声喊叫,这些方法都能宣泄积郁。

    音乐冥想法


    当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时不防试着做一次心理“按摩”——听轻音乐、做呼吸放松训练……


    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

    和谐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今后建立人际关系,尤其是未来的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
    倾听孩子说话

    家长常跟孩子聊天,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把持原则,松紧有度。
    鼓励夸奖有方法

    学习成绩的好坏不能成为父母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
    亲近大自然  接触社会生活

    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家庭、社会角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顶部 打印 关闭

    微信号:zmdszxyydyh

    copyright(c)2008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地址:驻马店市中华路西段747号

    24小时服务热线 0396-965558

    急诊:0396-2726120 2726243

    豫ICP备05004515号-2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367号
    预约挂号
    门、急诊就医流程
    住院服务流程
    检查检验须知
    坐诊时间
    医保指南
    病历复印
    家庭化产房
    特殊人群优先措施
    来院路线
    投诉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