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理或精神障碍,是否进行科学的诊治,是至关重要的,决定了患者是否能够痊愈,将来是否容易复发,决定了疾病对生活造成损害的大小。但患者往往基于某些考虑不愿来医院寻求帮助,或不愿坚持治疗,关于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误区,小阳帮大家摘录了部分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常见误区一: 得心理疾病的人是心眼小,是自己想不开,是软弱的表现。
真相:人人都避免不了疾病,心理疾病也一样。约五分之一的人经历过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心理问题的困扰,是否患病取决于先天素质(比如小时候对同样的刺激会产生比别人更强烈的情绪反应)、成长经历和后天环境变化几个因素综合的结果,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导致的。抑郁的人很多都是有才智的人,并不是小心眼、想不开的人,更绝非软弱。很多名人得过抑郁症,比如: 美国总统林肯、克林顿,英国首相丘吉尔,王妃黛安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川端康成,主持人崔永元等等,这些人都有着杰出的头脑和强大的人格魅力。而焦虑障碍更为常见,由于焦虑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本能,有时焦虑过多就会发展为疾病,容易焦虑的人往往有着更强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做人做事更为认真。
常见误区二: 吃药是抑制神经,对大脑有刺激,长期吃药能把人吃傻。
真相: 抗抑郁焦虑药物的机理是调节大脑内负责情绪的物质比如五轻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并不会刺激大脑,更不会让人变傻。恰恰相反,长期的抑郁、焦虑或强迫可以直接引起大脑海马区体识的缩小,导致记忆力注意力的下降,所以说对大脑有“刺激”的是疾病而非药物,药物反而可能会改善和逆转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下降,增加海马区的体积,恢复由于疾病原因受损的记忆力、注意力、执行
力。
常见误区三: 我吃了几天药,感觉很不舒服,网上说的太吓人了,还是别吃了。
真相: 有些抗抑郁药服用初期会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头晕、头痛、心悸、震颤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通常会在一到二周内减轻乃至消失。如副作用显著无法忍受,可相对医生建议的药量再进一步减半或减到四分之一,缓慢逐渐加量,一般都可规避明显的副作用。很多患者在网上看到别人吃药后出现的各种副作用以及一些对精神心理类药物的负面评价,之后对吃药更加望而生畏。其实这很像网上对一件商品的评价,再好的商品也会有1-2%的差评,药物也一样,再好的药,也会有少数人吃了不舒服、效果不好,但一件好的商品同时有90%多的好评,可对于药物,吃药之后副作用不明显而且效果良好的人通常不会上网发表观点,所以就导致我们只看到了那少数的差评,而往往看不到更多的那些好评,但是医生很清楚所有患者吃药后的反应,无疑多数都是好评
常见误区四: 我吃了几天药,感觉症状加重了,看来我得的不是这种病,医生诊断错了。
真相:尤其对于焦虑的患者,由于他们的体质比较敏感,更容易感觉到不适,服药初期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是正常的,比如心悸、震颤、焦虑、惊恐的感觉变得更加突出,一般缓慢加量可避免这类反应出现,药物一般见效需要两周,等到两周后往往效果开始出现,而加重焦虑的副作用通常会消失不见。
常见误区五: 我吃了一段时间药,感觉已经好了,没有必要再治疗了,也不愿意去医院。
真相: 无论对于抑郁、焦虑、强迫,或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必须经过维持治疗才能巩固疗效并预防复发,刚刚好转就停药往往很快症状就会再次出现,将来复发的几率同样会升高。感觉变好往往是在药物的帮助下变好的,所以这个时候离开药物很可能再次变得不好,这时有人会问,那这么说是不是要永远吃药呢?其实多数疾病不需要终身服药。我有时会给患者打个比方,药物的维持治疗的原理很像是用棍子支撑一棵要倒下的树,如果支撑的时间过短就拿开这个棍子,树还是会倒下,而如果连续支撑几个月的时间,再慢慢移开这个棍子,我们会发现这棵树没有支撑也不会倒下。长期服药会重新塑造大脑神经的功能,所以维持治疗后复发率会明显下降,并不像兴奋剂那样只是吃的时候有效停掉就失效。
常见误区六: 药物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真相: 并没有这样的作用,药物不会作用于人体负责生长发育的部分。但不可否认,国内基本没有批准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药物,因为药厂没有在国内申请相应的适应症,没有经过相应的研究,但同种药物在欧美常被批准用于青少年,因为进行过的研究比国内充分。青少年得了病,我们国内的医生并不会放任不管,会经常给18岁以下的患者应用抗抑郁抗焦虑药,因为安全性通常没有问题。医生治病,其实在为每一位患者权衡治疗的利弊,通常利远大于弊我们才会给患者用药,如果可能出现的损害多于疗效,医生绝不会给患者使用。很多家长会很担心给孩子用药,觉得能不用药尽量不用,事实上如果达到了用药的程度,相比药物副作用来说抓紧把病治好是一件更重要的事。疾病本身带来的“副作用”,要远远多于药物可能的副作用。长期的抑郁焦虑会给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带来损害,而药物的副作用,通常有限而且可控
常见误区七:吃药后病情好转了,尽早减少药量。
真相: 为预防复发,多数疾病是需要足量维持治疗的,也就是说初期吃哪个药量有效,就在维持期(无症状的状态下)继续服这个药量。尽早减少药量的想法多是出于上述提到的种种误区,出于对服药的顾虑。
常见误区八: 吃药后体重增加了,药里面有激素。
真相:激素一般用于抗炎,对所有的心理精神障碍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引起抑郁和焦虑,所以医生不可能用含有激素的药物。但是不可否认,有些药物因为其药理特性对一些患者是会引起体重的增加,旦出现显著的体重增加,应及时在复诊时将情况反馈给医生,我们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控制患者增重或设法使体重下降。
常见误区九:吃抗抑郁药能把人变成抑郁症,吃抗精神病药能把人变成精神病。
真相: 这种观念我听很多患者说起过,可见民众对精神类药物误解颇深。如果我们吃降压药能否把我们变成高血压患者?吃降糖药之后能否变成糖尿病?答案是不可能。抗抑郁药也不会使人变成抑郁症,因为这类药物是起到提高情绪的作用,不会压抑人的情绪。对一些抑郁焦虑的患者,我们还可能会小剂量用些抗精神病药,来改善睡眠、食欲、缓解焦虑、或用来缓解冲动行为,或者有时作为强迫症治疗的增效剂,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普遍具有抗抑郁作用,规范应用这类药物安全性通常是没有问题的,更不可能把人变成精神病。
常见误区十: 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感觉没有任何好转,看来吃药解决不了问题。
真相:药物起效时间一般平均需要两周,有时还会延迟到二到二个月,而且抗抑郁抗焦虑药的有效率在三分之二左右,总会有患者对某种药物不敏感,但这并不代表所患的疾病是无法治疗的,如果一种药物在最高剂量仍然无效,我们常常会合用另外一种药物或直接更换其他药物,近年来陆续有新型的药物问世,有时可以达到过去药物达不到的效果。有时我们还会在服药的同时合并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等,之后往往会出现效果。切勿轻易就放弃治疗,因为心理精神障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医生虽然不是万能的、也同样有很多局限,但仍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述的种种误区,就是一些常见的阻碍患者疾病康复的原因。只有相信科学,全程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才会有更好的疗效,获得更多痊愈的机会。可惜很多患者拒绝就医,不相信自己的问题可以通过医生的帮助得到解决,或是在就诊一次之后不再复诊,无形中错过了康复的机会,最终让疾病迁延不愈,是件很遗憾的事。